線上影音

Home > ANSYS HFSS 教學 > 先進封裝模擬設定

 

本文始於2023年,以2023R1 HFSS 3D Layout介紹於先進封裝的模擬設定,其適用於如HBM的Interposer。內容涵蓋確保準度的加速模擬方法,與不同頻寬要求前提下的準度最佳模擬手法。

  1. 前言

  2. 背景空間(Air box)大小

    2.1 較大背景空間

    2.2 較小背景空間

  3. 求解設定(Solution Setup)

    3.1 First order+lower solution frequency(1/4 Max. freq.)

    3.2 Mixed order+higher solution frequency(1/2 Max. freq.)

  4. 新功能設定

    4.1 Enable new feature flag [Low memory mesh adapt option]

    4.2 [Auto Select Direct/Iterative] solver

  5. 0~10/30GHz準度需求的模擬手法

    5.1 設定[Using Q3D to solve DC point] ... not work

    5.2 設定[Solve Inside] for Signal Net (only signal nets)

  6. 0~70GHz準度需求的模擬手法

    6.1 先解0~1MHz並設定[Using Q3D to solve DC point]以取得正確DC RL

    6.2 改以手動設定DC thickness for signal layer ... 未來會有更好的手法

  7. 總結

  8. 問題與討論

    8.1 um級的題目,solve inside解的DC RL一定比SIBC (effective DC thickness)解的DC RL大嗎?

    8.2 本文範例的銅厚1um,進入AC region的頻點在39GHz以上,為何5.2的模擬結果顯示10GHz以上使用solve inside的S21準度就偏(差)了? ... 課後挑戰題

  9. 參考

  1. 前言

    3D IC(先進封裝技術)[1][2]或TSV[3]大約在2010就有人喊了,但一直到了2020年才真的在業界大鳴大放形成一股風潮。

    台積3D IC技術平台(3D Fabric)是業界代表,其整合目前的先進封裝技術SoICInFOCoWoS,而這三種都在台積的官網內連接到GUC GLink 2.0 (Die-to-Doe)與GLink 3D (Die-on-Die)新聞稿。

    欲一步了解模擬流程上GUC是怎麼做的,其官網內有一篇介紹,與一篇新聞稿
    ......不過癮的,可以觀看2022年GUC的專家,在ANSYS年度大會的分享

    簡單來說,這類封裝設計的線寬與線距約0.x~3um,導體厚約0.x~1um,走線都是直線與正交(沒有斜線與蛇線),via都是方形柱(不是圓柱),且沒有完整的參考面當迴流路徑。我們就以這樣的條件來示範說明,萃取模型的設定上有那些需要注意的know-how。

    下圖是本文示例:線長1000um,線寬線距2um,銅厚1um的設計 (由於走線下方沒有參考地,所以只適合以HFSS解)。

  2. 背景空間(Air box)大小

    2.1 較大背景空間

    2.2 較小背景空間

  3. 雖然air box越小求解越快,若只在意SI(不看EMI),那確實air box也不需要太大。但這些並不表示air box越小越好,特別是在上下垂直方向的空間延伸,必須確保"至少"大於線寬(或bump間距)的一倍,這樣才能正確的考慮線間耦合。

    以此例來說,雖然1.2的例子解的較快,但其S21與1.1設定的求解結果明顯不同,哪一個才是較準的呢?

    要釐清這問題其實也很簡單,如果1.1不夠準,那是因較大的air box造成默認空間網格接近PCB處的網格質量不佳所致。反之,如果1.2不夠準,那是因較小的air box截掉了Z方向的fringe,低估了線間(或bump間)耦合。

    只要把Z方向air box延伸從0.1加大到0.3~0.5,看看S21有沒有變就知道問題在哪裡。所以air box不是越大越安全,也不是越小越好,必須適當。

  4. 求解設定(Solution Setup)

    3.1 First order+lower solution frequency(1/4 Max. freq.)

    3.2 Mixed order+higher solution frequency(1/2 Max. freq.)

  5. Converged passes = 2

    HFSS 3DL setup內的Model type選[IC]

    在極細長的線上,添加以十倍線寬為限制的length-based mesh operation

    兩者模擬結果S參數比較:

    兩者模擬時間與消耗Max. RAM:

    這兩種設定都有人使用。

    First order是一個比較保守的設定,但基於Mixed order在這類型題目上所消耗的記憶體與時間都較少,準度也還行,故一般實務(較複雜的)案例採用mixed order收斂兩次,也是一個準度與效率折衷的選擇。

    Mixed order速度較快的主因是:到達last adaptive的最大記憶體使用較少,在工作站記憶體有限的狀況下,掃頻階段每一次HPC的求解頻點可較多,所以整個求解時間較快。

  6. 新功能設定

  7. 4.1 Enable new feature flag [Low memory mesh adapt option]

    依不同設計,有機會減少refine mesh的最大記憶體使用量10~20%,但也可能沒有減少。視個案狀況效果不同。

    4.2 [Auto Select Direct/Iterative] solver

    過去SI建議用[Direct Solver],現在可用[Auto Select Direct/Iterative] solver,大部分案例上都可以看到加速效果。(2022R2就有這新的求解器選項)

  8. 0~10/30GHz準度需求的模擬手法

    5.1 設定[Using Q3D to solve DC point] ... not work

    試著把3DL掃頻設定內的[Use Q3D to solve DC point]勾選起來,比較看看極低頻結果有何不同?

    發現這類題目的DC RL需要由Q3D解才是比較準的做法,但麻煩的是,截至2023R1為止,HFSS遇到這類型題目時,往DC外插連接到Q3D解出的DC RL仍無法很順的接上(低頻連續性有問題,如上圖所示)。

    在HFSS改善AC to DC的演算法前,需要其他設定方法 ...

    5.2 設定[Solve Inside] for Signal Net (only signal nets)

    不設 [Using Q3D to solve DC point],改以選定關鍵的訊號線(層)做solve inside。

    GND net則不用設solve inside,以在DC~100M低頻準度和整個題目的求解效率上取得平衡。

    上圖是以選擇整個訊號層做solve inside (by layer)。也可以選定需要的signal net,設[ show (hide all others)]然後選定"走線"物件後,再按右鍵選[ HFSS 3D Layout properties] \ [Add Modeling] \ 在[Modeling Properity]內選[solve inside]。如果選定設solver inside的物件含via導致fail,那把model type設[IC]在2023R2即可解。

    如果整個訊號傳輸通道的loss,via/TSV貢獻的佔很大部份,又所關心的模擬頻段沒有進到AC region,那via/TSV也需要做solve inside。

    這樣雖然解決了0~100MHz的DC RL準度問題,但10GHz以上的準度卻偏掉了,這是因為solve inside不適合解超過Transition region,進入AC region的頻段。

    在DC~Transition region,solve inside解的值較worse(loss較大),但這值才是較準的。AC region,solve inside解的值還是較worse(loss較大),但此時這值是錯的,反而要以HFSS默認的SIBC技術解才是對的。

    針對um級的細長訊號線結構,如果想得到0~70GHz準度的模擬設定,有一個兩全其美的workaround方法嗎?

    有的 ... 真的有!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1. 0~70GHz準度需求的模擬手法

    6.1 先解0~1MHz並設定 [Using Q3D to solve DC point]以取得正確DC RL

    以此例來說DC R=8ohm才是較準確的值,並非5.8ohm

    6.2 改以手動設定DC thickness for signal layer

  2. 不設 [Using Q3D to solve DC point],不設定solve inside,改以手動調整訊號線的DC thickness以符合正確DC RL。

    這方法雖然稱不上"高大上",卻是目前解um級(甚至是sub-um)沒有好的參考面結構,最能確保0~70GHz準度的。不久的未來,HFSS會進化AC to DC的演算法,以更厲害地來處理這類問題,敬請期待。

  3. 總結

    對於IC level或Interposer...等um級(甚至是sub-um級)的題目,若要確保DC~Transion region的準度,使用HFSS solve inside是一種方法,但此法一旦頻寬進入AC region的準度就不行了,又這類題目進入AC region的頻點不是很好估算(refer to 8.2),從3G~40GHz都有可能,視導體厚度與寬度,與是向下參考地,還是往旁側參考地而定。

    這就是為何我不會把solve inside當默認設定推薦的原因。

    • 只有當欲抽取的頻寬範圍主要落在DC~Transition region(其範圍很寬),才考慮使用solve inside
    • 如果欲抽取的頻寬範圍主要落在AC region(DC~Transition其範圍很窄),使用HFSS默認求解技術(SIBC)
    • 當欲抽取的頻寬範圍落在DC~Transition與AC region各半,那就採用本文6.2所介紹的方法
  4. 問題與討論

    8.1 um級的題目,solve inside解的DC RL一定比SIBC (effective DC thickness)解的DC RL大嗎?

    Ans:這不一定,還跟走線往參考地所看到的場有關,也就是跟結構有關。

    有些IC level/Interposer結構以solve inside解Transition region頻段比SIBC解的loss反而是較小。這就是為什麼這類型題目要做到0~70GHz都很準很不容易。

    什麼樣的題型SIBC低頻解的偏大,什麼樣的題型SIBC低頻解的偏小? 有機會再整理一篇分享

    8.2 本文範例的銅厚1um,進入AC region的頻點在39GHz以上,為何5.2的模擬結果顯示10GHz以上使用solve inside的S21準度就偏(差)了?

    Ans:我們以Q3D Help內所定義:當肌膚深度=導體厚度1/3時,為進入AC region的頻點來估算

    1um銅厚進入AC region的頻率是39G,而2um銅厚進入AC region的頻率是10G。而此例雖然訊號線銅厚1um,但從5.2中solve inside vs. SIBC解的S21開始分叉的頻點從10GHz來看,感覺進入AC region的頻點是10GHz?? 這怎麼理解呢?

    這是有鑑別度的題目,就留給各位當課後挑戰題。
    提示:當導體的截面是1um*2um矩形,在傳輸線傳遞能量的角度,考慮其進入肌膚效應的導體厚度d是要以1um還是2um計算?原因是?

    解答:(請將以下段落反白即可見解答)

    當導體的截面是1um*2um矩形,在傳輸線傳遞能量的角度,其進入肌膚效應的導體厚度d,既不是1um,也不是2um,也不是(1+2)/2um,而是要根據該導體所處的結構環境下,往參考地的強耦合方向所決定。此例因為參考地(線)只在左右方向存在,故考慮發生肌膚效應的肌膚深度方向以平面方向(左右)的2um導體厚度為考慮 。

  5. 參考

  6. [1] 為何需要3D IC? (上)

    [2] 3D IC有其他好處嗎? (下)

    .....從3D IC/TSV 的不同名詞看3D IC 技術 (下)

    [3] 半導體與TSV(Through-Silicon Via)模擬

    [4] 行業應用方案 | 2.5D/3D 晶片封装

    [5] 矽通孔TSV 3D先進封裝技術詳解